在我们的生活当中,经常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衣衫褴褛,步履蹒跚;他们貌不惊人,与世无争;他们默默无闻,心有大爱。
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叫张王栓,他是一位拾荒者。今年39岁,未婚,从十几岁到现在都是自食其力,没人照顾,生活过的很不是滋味。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,张王栓“寒酸”的日子渐渐好转,一股暖流涌入他的心头,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。
这不,6月5日,张王栓正盘着腿座在刚新修好的新房炕头,笑嘻嘻地看着电视。
“破烂王”为贫困户捐款20元
张王栓,这个有点绕口而又普通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的印象里,是在2017年周河镇举行的脱贫攻坚募捐大会上。
当时,头戴破毡帽,身穿淡蓝色上衣、黑色“九分裤”,脚上拖着不知是哪里捡的还是哪位好心人施舍的凉鞋,颤颤巍巍地走上募捐舞台,手里的20元钱早早地展开来投向捐款箱。人群里先是响起了一片笑声,还没等笑声结束,阵阵掌声瞬间淹没了笑声。
20元钱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,也许就是一碗羊肉面(貌似还不够),一包烟的价值。但是对于王栓来说,那意味着要捡50斤的废纸、至少600个矿泉水瓶儿。
向张王栓这个年龄的人,大多都已成家立业、儿女双全。可是,或许在他的世界里,始终永远是他一个人——借住在别人废弃的房屋里,一个人做饭、睡觉、捡破烂。
他害羞、腼腆。走在镇子上,经常有闲人和他开玩笑:“王栓,想不想要老婆?我给你介绍一个。”每到这个时候,他眼睛里充满紧张和无所适从,嘴上嘟囔着“别笑话 我了”。然后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慢慢踱步离开。
20多年四处借宿到两间新房
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,经过层层推荐、按程序评选,张王栓被评为精准扶贫户。住房有保障,这个脱贫条件在张王栓身上显得是那么的重要。经过帮扶人认真的实地摸排,和本人进行详细的探讨,决定首先帮他解决“没地住”的难题。
在“进城移民”和“危房改造”中,张王栓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。也曾有人劝说他申请进城移民,好歹进县城后住的条件也好了,能捡到的矿泉水瓶儿也多了。他只是说不想去,去了一个人找不到路,孤独也怕人欺负。是啊,听当地人说,王栓小时候特别聪明,只是经历了太多的“棍棒教育”,导致小学辍学,一个人四处借宿,靠捡破烂养活自己,一晃就是20多年。
在帮扶人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,两间合计24平米的楼板房出现在距镇子一公里处的周河镇九年制学校后面。从找地基到买料、从雇佣建筑工人到谈承包费,从修建到搬家入住,王栓本人一分钱没花,一份心没操。建房的花销除了政策性补助外,剩余一小部分均由村委会和帮扶人合力解决。
从提心吊胆到心里踏实
新房子修好后,张王栓便着手准备搬家,虽然家里早已家徒四壁,但他还是小心翼翼地收拾着自己寒酸的家当,一副碗筷、两口铁锅,还有他最值钱的破烂……
住进新房的张王栓瞬间变得爱干净起来,把房前屋后打扫的干干净净,捡到的破烂也堆砌的井井有条,笑容也经常挂在脸上。本来不善言谈的他,现在逢人便提他的新房住着踏实。“王栓自从搬到新家,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。”村民们都这样说。
“以前到处找别人不住的房子,住着总是提心吊胆的,怕别人把我赶出去。现在好了,修房子我没花一分钱,水电也是政府给安装好的,住着心里特别踏实,感谢现在党的好政策啊。” 张王栓一边傻笑一边感激地说道。从他淳朴的笑声里,能感觉到他住进新屋的喜悦,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感激。
在帮张王栓建好房子后,帮扶责任人又自掏腰包为王栓购买了一台电视,还配合县民政部门帮他申请到了每年5500元的五保金,加上他自食其力捡破烂的收入,完全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。“每天看会电视,可以接触一下新生活,也能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”。张王栓腼腆地笑着说。(孙卓林 刘河)